<一个古镇的情景和记忆>--郑捷,古镇最后的塾师
文:/陈坤达
我在整理这部《达濠古镇》书稿时,脑海不时浮现郑捷先生清矍、挺拔、威严的身影,一个意念老在催促我,必须把先生的一些行迹记述下来,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,先生是古镇的文化、准确来说是古镇民间文化的代表。如缺乏这部分内容,那末,这部书稿是不完整的。
郑捷先生是我的恩师。认识先生是在1977年,那时我读初一,十分喜欢画画,苦无良师指点,乱涂乱画,家兄的好友隆宜兄(英年早逝)是郑先生的得意弟子,他介绍我谒见先生。初次见面,先生给我的印象很好,一身合体的旧式唐装、压头裤,面相慈祥,神态儒雅,俨然饱学之士,具宗师风范,是我心目中典型老派文人的形象。先生也很喜欢我,说以后每天放学后就来练画画。这就是拜师仪式了。此后,我基本上每天下午都到先生家学艺。先生的住处在埠主前巷,一栋别致的下三虎,后面有小花园和厨房,我经常帮先生浇花,也算是课业之的遣兴。
在先生处,我学习绘画,是比较传统的那种技法。听师兄们介绍,先生是潮邑有名的画师,很多寺庙、祠堂、厝宅都有先生的作品,我看过先生的几幅设色国画人物,笔法高古,线条富有节奏感,传统功底十分深厚。自己心中暗暗自责,什么时侯才得入先生之堂奥。
先生的弟子很多,年龄相差有达五十岁以上的,师兄的课业各不相同,有的学音乐、有的学绘画、有的学行医、有学风水、有的学书法、有的学尺牍……五花八门,其中再分门别类,比如学间音乐的,弹拔拉、打击、吹奏,潮州音乐的十八般行当样样俱全。每天先生的家都非常热闹。
对此,我诧异不己,一个人怎么可能熟知如此之多的技艺!随着对先生了解的加深,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:对这些技艺,先生不仅仅是熟知而已,简直是件件精通,传说中的“琴棋书画拳、诗词歌赋文、山医命卜论”集于先生一身,在古镇甚至更广的范围内,更无第二人!可以说,先生之学,深不可测。
先生对我们非常慈爱,他课业虽很严厉、认真,但对弟子的生活和身体又很关心。他以手艺营生,但收徒授艺从不收取学费,甚至倒贴饭食,所以,我们师兄弟都象对待父亲一样极其尊敬先生,对恩师执礼甚恭。解放后,私塾教育已渐渐绝迹,但在师门,我们依然能够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和濡染,这是一个极具古典意味的环境,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吸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。多少年后,当我回想起彼时的一点一滴,仍无限神往,一股无法言说的温暧涌上心头!
先生在古镇受到广泛的尊重。一个简单的例子即可说明,在社会交往上,当得知我们是先生的弟子时,很多人会另眼相看,这是先生给弟子们的余荫!而先生自己的名声早播于潮汕大地。先生早年是潮邑“阳春乐社”的中坚,师从潮乐名家乌吕先生,精通外江音乐、笛套音乐、庙堂音乐、弦诗乐及三弹古套等。1941年先生移居达濠古镇,开馆授徒,传播著名的潮阳笛套,开创了古镇民间音乐一代宗风,更难得的是通过这种传承方式拯救了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十年浩劫,潮乐古谱消失殆尽,大治之后,潮乐研究室郑志伟先生到郑捷先生家长驻二个月,记录了大量濒于失传的古谱,先生为潮州音乐的重兴和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
先生的弟子中,卓有成就者,比比皆是,或以画笔闻名,或以易学行世,或以音乐著称,或以文章见长,均活跃在潮汕大地以至更广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!
师门三年,我虽没有学到多少技艺,但耳闻目染、获益良多,特别是先生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长期影响着我,成为我一笔看不见的财富。作为一个学贯多个门类的老艺人、有着清正文人气度的塾师,郑捷先生是古镇文化历史的一段传奇、一个缩影。
评论